lucjfu
一般會員
積分 409
發文 49
註冊 2007-7-3
狀態 離線
|
#1 [醫學新知]你該知道的癌症真相
癌症自1982年成為台灣十大死因的首位迄今,已有23年的歷史了,據統計預計過20年後,先進國家中每兩人死亡就有一人是死於癌症,依此成長速度推估,甚至在本世紀末,癌症在先進國家的死亡率將幾乎高達100%。
但是反觀台灣癌症病人的五年存活率不到25%,遠低於美國癌症病人的50%,很多人誤以為這是美國的醫療科技比台灣進步所致。其實不然,這其中最大差異,主要是因為美國擁有健全而綿密的保險制度,致使美國人重視定期健檢的重要性,同時癌症的早期檢測技術也有長足的進步。所以在美國早期被發現罹患癌症的患者,人數較過去增加不少,也因為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病人存活率自然提升。
但是科學的統計數據若是應用不當,反而會造成許多誤解與迷思。很多人誤會現今醫學治療科技進步神速,所以過去治不好的末期癌症病人,在每年新藥的問世後,應該就能得到好的療效,而使總體癌症病人的5年存活率提升。
但是據統計資料交叉分析比對後,發現整體癌症病人五年存活率提升的最主要原因,即是早期癌症的病人存活率明顯增加所致,但是末期病人20年來五年存活率卻沒有多大變化。
上述統計所代表的意義,就是及早定期做精密癌症檢測的重要性。因為20年來不管是發明了多少新的化學抗癌藥物或手術方式,但對於越晚期的病人,幫助卻十分有限。即使有些晚期病人的確因為新藥治療而使腫瘤縮小,但病人的存活期卻不見得因此延長,生命品質更是不在話下。也可以說許多的病人是死於”過度治療”,意即若是不用毒性強烈的化學藥物治療,也許末期病人還可存活的更長,生命品質更好。
雖然所有新藥物的研發,都是基於尊重生命的最高原則,運用了龐大的資金,做了大量的科學研究與臨床試驗,艱辛地通過檢驗,最終才能取得新藥字號問市。但是又為何三年、五年前才合格上市的藥物,現在卻在臨床上不見得繼續使用?更遑論十年前的藥物了。
這代表化學藥物治療腫瘤本來就有眾所皆知的副作用,或是使用不久後癌細胞即對其產生抗藥性,而使藥物作用趨緩或失效。但是這些藥物在當年上市時,可是眾多病人希望之所繫的救星啊?!這也就是為何歷史上能存在越久而仍有許多人採用的老藥或治療方式,一定有它安全、有效等的優勢使然。所以現今許多美國知名癌症中心裡的整合輔助醫療中心,如同本院整合輔助醫療中心一樣,都是本著上述原則,來過濾篩選對癌症病人安全、有效與價格合理的療程項目。
所謂千金難買早知道,而預防永遠勝於治療。如果台灣人40歲以上就進入癌症的好發期,相較於美國的60歲而言,可是整整提前了20 年。但國人仍然多持僥倖態度而疏於做精密的癌症篩檢。現今的精密的癌症檢測技術如基因檢測,已經有可從1CC血液中偵測到5個癌細胞的高精確度。這在過去早期因為檢測癌症的技術不夠發達,所以往往病人都是晚期才意外發現罹患癌症,其中的治療效果差異,當然不可同日而語。
由此可知台灣癌症病人的五年存活率始終偏低,更因為發現太晚,所以高達四成的病人不願接受常規治療,而在各式偏方與等待奇蹟中打轉。倘若自己又執著”一定要將癌細胞趕盡殺絕”的迷思,不了解適度控制癌細胞增生,並與其和平共存到老的背後意義,那麼此種病人的預後不佳也不會令人意外。
正因為癌症檢測技術的日新月異,使得我們面對癌症的態度,也應該有更積極的作為與更深刻的認識。併其做精密的癌症篩減有其必要性。如果您有家族的癌症病史,如此您更是所謂的高危險群,更不該心存僥倖,而且除了一般的腫瘤篩檢外,您應該每年定期做精密的癌症篩檢,否則不論您的年紀大小與否,誰也無法保證您不會在何時罹患癌症。
由於精密的癌症篩檢可以在很早期就發現癌細胞的數量,是否已達異常增生的標準,此時在一般傳統檢測還沒發現之前,您就可以開始做預防性的治療,這種預防性的治療也因為還找不到具體病灶,所以也根本不用手術或是化放療,甚至只要改變飲食與生活習慣,往往就能達到降低癌細胞數量的目標。
如此週而復始的追蹤檢測,並持續以檢測紀錄來提醒自己保持良好習慣,不就可以從根本避免成為癌症病人?!期望國人能從癌症治療必定完全依靠藥物的迷思中早日省悟,從根本重視預防,罹癌後更要小心治療,讓癌症不再是絕症。
轉貼自:珠海振國腫瘤康復醫院腫瘤內科醫師孫苓獻醫師
[ Last edited by clairvoyant on 2007-9-26 at 06:20 P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