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erman1024
頭銜:捍衛世界勇者
積分 126810
發文 13049
註冊 2015-9-5
狀態 離線
|
#1 [醫學新知]癌症篩檢愈貴愈好?醫:必做有價值的!
癌症篩檢愈貴愈好?醫:必做有價值的!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2016年02月03日 上午11:10
你還在相信「只要抽一管血,就能檢出所有的各種癌症嗎?」,或是你認為「花愈多的錢選擇愈貴的癌症篩檢工具,就一定最準確零失誤?」甚至是否以為「癌症指標異常,就等於判定罹患癌症了,而感到惴惴不安?」以上這一些都是常見癌症篩檢的迷思與困惑。
國泰健康管理預防醫學部長、家醫科醫師陳皇光表示,健檢是一門機率學,健檢只能提供初步判斷,絕大部分的癌症確診要靠「切片」當作黃金診斷!
國泰健康管理預防醫學部長、家醫科醫師陳皇光表示,健康檢查的正式名稱為「疾病篩檢」,是針對常見的重大疾病或危險因子,利用一個檢查工具找出早期疾病,並且具備有效治療方法,能達到延長壽命或限制殘障的目的。癌症篩檢的設計需要符合上述的精神,才能選擇出有價值性的癌症篩檢!
做對了嗎?哪一些是必做有價值性的癌症篩檢?
提到癌症篩檢,可以用「疾病分類」與「工具分類」,舉例,以疾病分類來看,「疾病發生率」是最值得關注的重點:大腸癌的篩檢是最重要的癌症篩檢,因為這是台灣盛行率最高的惡性腫瘤,需透過初階的糞便潛血或準確率高的大腸鏡來篩檢。另外,女生常見的癌症包括:乳癌、子宮頸癌、甲狀腺癌,因為符合疾病篩檢的要件,也有檢查的必要性。至於男性則要特別關注越來越常見的攝護腺癌篩檢。
台灣還有兩大殺手級惡性疾病,就是肝癌與肺癌,只要錯過早期發現的機會,死亡率非常高。肝癌的篩檢適合於高風險的B、C型肝炎的帶原者,應該每6個月篩檢一次;因為吸菸及空氣汙染因素而越來越常見的肺癌篩檢早期要找出癌蹤,牽涉到工具敏感性,光靠胸部X光很難發現肺部小型腫瘤,必須靠價位較高的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來篩檢,缺點是「偽陽性」高,容易造成虛驚。
至於癌症篩檢以工具分類:以超音波來說,不同部位有不同的超音波工具與所使用的探頭。「腹部超音波」可以檢查肝、膽、脾、胰、腎是否有腫瘤,而婦科常使用的超音波,則可以檢查子宮、卵巢、輸卵管。另外,男性如果要檢查攝護腺,則必需靠抽血+超音波兩者共同把關,準確性才會較高。女性的乳房則建議乳房超音波或40歲以上施行X光乳房攝影。
陳皇光醫師提醒:依預算多寡,找出有價值的檢查,才是王道!
除了超音波,還有消化道「內視鏡」也是屬於非常有價值性的癌症檢查,因為大腸癌與胃癌是非常常見的惡性腫瘤。例如胃鏡可以檢查上消化道如食道、胃、十二指腸,是否有癌蹤及潰瘍性疾病;至於大腸鏡則是檢查肛門、直腸及大腸這整段下消化道。雖然胃鏡與腸鏡進行中可能不舒服(現在已可用麻醉施行無痛胃鏡大腸鏡),但準確率高,同時還可以施行切片甚至電燒切除,非常建議健檢時選擇這項檢查。。
高階影像檢查癌症 這些問題要思考
此外,癌症篩檢也常有人願意花較多的錢進行安全、無痛苦且解析度高的「磁振造影」,雖然有機會找到早期癌症,但是,如果腫瘤太小,也是無法檢查出來。即使有照到腫瘤,因為影像數量龐大,仍然需要靠有經驗的醫師判讀。
更高階的「正子造影」,也是許多尊榮人士的最愛,優點是敏感度很高,正子造影雖然可以查出找出疑似腫瘤位置的「熱區」,但是缺點是價格較貴、輻射量高級偽陽性高,仍然需要靠其他影像進一步檢查才能確定腫瘤存在。
面對高階影像檢查,還有檢查間隔的問題,值得思考:如果你是肝癌的高危險群,而肝癌成長速度很快每半年該追蹤一次,你可能每半年花數幾萬施行健康檢查嗎?還是選擇成本效益高的腹部超音波?另外舉例來說,胰臟癌死亡率高,篩檢出來預後也不好,其實沒有太大的成效。所以健檢有很多哲學方面的思考值得探討。
陳皇光醫師提醒:依預算多寡,找出有價值的檢查,才是王道!
健檢是一門機率學,健檢只能提供初步判斷,絕大部分的癌症確診要靠「切片」當作黃金診斷!
癌症篩檢最重要的工具是剛剛提到的眾多的「影像檢查」及「細胞學檢查」(腫瘤切片或子宮頸抹片),民眾迷信的血液腫瘤標記(Tumor maker)其實是昂貴又不準的檢查。腫瘤標記一般使用於癌症療效的評估及是否有復發的治療後追蹤。當作健康檢查工具會出現幾個問題:當腫瘤指標出現異常無法明確指出在哪一個器官? 發炎疾病及某些特殊習慣也可能造成數值異常。更重要的是,數值正常完全無法保證體內無癌症存在。
例如CEA(腺癌指標)常常因吸菸而會出現異常,不代表一定有消化道或肺部癌症。以男性最常檢查的攝護腺特異性抗原 (PSA)為例,雖然器官的專一性高,檢驗數值高時,絕不能立刻下論斷是得了攝護腺癌,因為良性的攝護腺肥大也會使數值升高,應配合醫師肛門指診、經直腸攝護腺超音波或攝護腺切片等方式綜合判斷。
陳皇光醫師提醒,癌症篩檢做完了,最重要的是醫師判讀。
陳皇光醫師提醒,任何癌症篩檢都有其一定的準確性,但是無法保証都是百分百精確,也不代表愈貴愈準,甚至可以說是只能表示檢查當時的狀態,「當時沒有癌症,不代表未來一定沒有問題」。最後要確診癌症,除了特殊腫瘤(某些肝癌、血癌等),都需要再轉診到特別門診靠「切片」當作黃金診斷,不需要過度恐慌。
健檢後,醫師判讀解說也很重要!
其實,癌症篩檢做完了,最重要的是醫師判讀。就好比警報器響了,其中可能性包括:小偷闖入、貓經過誤觸警報器以及警報器故障等,要知道到底是哪一種原因引起,除了靠醫師判讀之外,還需要藉由後續做轉診,才能真正揪出原因。
至於不同醫師的判讀也會有差異性,因為癌症篩檢的準確度與許多原因都相關,包括腫瘤大小、使用的工具、性別、年齡都相關。其實,判讀是一門專業學問,醫師會依據所得到的數據、影像進行綜合判讀,視狀況提出建議,包括短期3至6個月繼續檢查追蹤,或是固定1年追蹤,或是有緊迫性必需馬上轉診就醫。
篩檢不是臨床診斷 遠離癌症預防勝於治療!
一般人常將篩檢與臨床診斷混為一談,提醒,一旦有症狀要走門診路線而非冀望健檢。例如大便有血,在門診就必需一路查個水落石出,到底是器官發炎,或是痔瘡,或是大腸癌?總之,有症狀時,一定要看門診、查到底。
最後要提醒,光是靠檢查是不會改變健康狀況的!要遠離癌症,仍然需要從日常生活做起,包括維持避開危險因子、正常作息、養成均衡飲食的習慣,以及規律的運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