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論壇 - 布袋戲專區 - [其他資訊]布袋戲淵源8
» 遊客:  註冊 | 登錄 | 會員 | 幫助
 

免費線上小說
動漫分類 : 最新上架熱門連載全本小說最新上架玄幻奇幻都市言情武俠仙俠軍事歷史網游競技科幻靈異 ... 更多小說

作者:
標題: [其他資訊]布袋戲淵源8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purple
  白金會員 
  觀人於言/觀人於後/多言不如 ...


 
  積分 31589
  發文 1869
  註冊 2005-9-4
  來自 偷得浮生半日閒~
  狀態 離線
#1  

一口說出千古事 十指弄成百萬兵──台灣布袋戲概說  

文/江武昌
  布袋戲是多數台灣民眾童年最深刻的回憶之一,對三、四十歲以上年紀的人來說,印象尤其深刻。廟前廣場、鄉間野台、電視,甚至在戲院、廣播電台,布袋戲是成長過程中重要的經驗!
  二十多年前,電視布袋戲虛構的人物──史艷文,是中小學生心目中的偶像,其魅力,不下於商業媒體刻意塑造的青少年偶像;忠勇愛國形象超過文天祥;武功的厲害不遜岳飛;淵博的學問叫李白、杜甫汗顏;更曾經是中、小學生作文中描述的「民族英雄」。他的死對頭──藏鏡人,比教科書中「萬惡的共匪」罪孽更加深重。街頭巷尾到處可聽到電視布袋戲的口頭禪「到噠你才知」、「哈麥、 哈麥」;中醫師考試考題「人體有多少塊骨頭」,有人填上布袋戲說的「三百六十五骨節」;披上被單當披風的小孩,站在桌上大喊「哈哈哈,我是雲州大儒俠史艷文啦,看我的純陽掌」然後跳下來摔倒……。

  每天中午十二點半到一點,是電視布袋戲播出的時間,這三十分鐘當中,街上的行人車子稀少,也是造成「工人怠工、農人倦勤、學生蹺課(包括老師)甚至省議會流會」的關鍵。雖然在當時電視布袋戲所造成的社會現象,讓執政當局深覺不妥,而終於採取了禁令。如果我們反省一下當時社會的種種現象,毋寧說是社會出現了問題,而使得問題反映在對電視布袋戲的沈迷當中,罪不在史艷文。

  但是單憑電視的一齣布袋戲會在當時的社會引起偌大的爭議,除了是社會本身出現問題之外,「雲州大儒俠」所代表的布袋戲文化,也應有其特別之處。

  七○年代對電視布袋戲特別迷戀的一代,如今正是三十五以上至六十歲之間的社會中堅層,也正是這一個世代的努力,加上八○年代以後的政治解嚴,傳統民間藝術文化,尤其是台灣本土的傳統藝術逐漸受到文化界重新的認定,執政當局再也不敢予以忽視,主宰全國文化藝術經費分配的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對台灣本土傳統藝術的經費預算也一年比一年多,教育部的「民族藝術薪傳獎」、「民族藝師」更象徵教育體制觸角的延伸進入台灣本土傳統藝術範疇。

  一九四五年戰後至今不過五十年,台灣社會型態由農業進入工業,又快速地進入商業資本主義社會,社會文化調整的腳步卻遠不及社會型態的急遽改變。而八十年代以前,因政治、教育對本土文化的壓抑,對本土文化有過一段錯亂的價值認定。無可否認的,因為過去政策性教育對本土文化藝術的錯誤貶抑,造成許多本土文化資產無可彌補的損失,目前社會上三十歲以下的年青一輩,對本土傳統藝術文化也幾乎是毫無概念的。雖然目前社會上普遍非常重視本土藝術文化,現在國家文化教育政策也積極在提倡本土文化藝術的教學,卻也面臨表演藝術衰微、沒有教材、沒有師資的另一些問題。

  布袋戲雖然是台灣最盛行的傳統表演藝術,也曾經是許多人成長過程中重要的經驗,但是一般人對布袋戲藝術的觀念仍然陌生。國內也出版過多本布袋戲或偶戲方面的書刊,但多是古董商的「藝術論」或台灣「國粹論」、表演「經驗談」中談論布袋戲,真正可供參考的書刊僅有少數一兩本。這本《台灣布袋戲概說》,限於篇幅,雖無法對布袋戲藝術做比較詳盡的介紹,但對喜愛和關心台灣布袋戲藝術文化的朋友,如果能達到為讀者提供一較全面而淺簡易懂的概念解說,是編寫本書的最大心願。


§ 貳、掌中木偶戲的歷史源流 §

  台灣布袋戲基本上是流行於閩南語系的福佬人的表演藝術,一如福佬人源於閩南的漳州、泉州和部份潮州地區,台灣布袋戲亦源自閩南這三個地區的移民,目前也未見台灣有客家語的布袋戲,在福建地區雖小有例外,基本上布袋戲仍只流行於閩南語系的地區,南洋華人社會亦是如此。

  根據老一輩布袋戲藝人的傳說,布袋戲是起源於明末清初的泉州地區,而泉州布袋戲則是是因為參考了泉州傀儡戲的演出形態而發明的。據說:大約在十七世紀中國的明末清初時期,泉州有一秀才姓粱名炳麟,因屢試不第,頗為灰心,一年再次赴省城福州會試,問卜於九鯉仙公廟,當天晚上夢見仙公執其手,題上「功名在掌中」五個字。梁炳麟醒後,以為神明指示有「掌握」、「易如反掌」之意。不料再次名落孫山,梁秀才認為神明戲弄,遂杜絕仕意,藉其滿腹文史知識為材料,向鄉里民眾說書而賴以維生,偶然間見到提線傀儡戲的演出,略有所感,乃自雕木偶,以手掌代線操作,而木偶操作更見零活,梁炳麟再藉稗官野史編造戲文,演於鄉里之間,以抒胸積,讀書人臉皮薄,採「隔廉表古」的形式表演,也就是隔著簾幕,做有表演性的說書,不料就此轟動,到處爭相聘演,竟以此聞名,因為木偶演於掌中,人稱此為「掌中戲」,梁秀才這才悟出神明所示「功名在掌中」之意,而俗稱布袋戲的掌中戲也就此傳流了下來。此說在閩南和台灣地區流傳頗廣且深,不僅有名有姓,且有時空背景之描述,只少文人閒話幾筆,似有幾分可信。然而類似布袋戲的演出形式,在中國的偶戲史上亦頗不乏,並且早在唐、宋以前,文獻資料和繪畫、歷史文物的圖案當中就有許多類似布袋戲演出和流行的記錄了。




2007-1-24 09:25 PM
查看資料  發短消息   編輯文章  引用回覆

可打印版本 | 推薦給朋友 | 訂閱主題 | 收藏主題

論壇跳轉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