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論壇 - 花漾女人館 - 家庭生活版 - [養兒育女經]重視新生兒聽力篩檢•降低聽力損失的影響力
» 遊客:  註冊 | 登錄 | 會員 | 幫助
 

免費線上小說
動漫分類 : 最新上架熱門連載全本小說最新上架玄幻奇幻都市言情武俠仙俠軍事歷史網游競技科幻靈異 ... 更多小說

作者:
標題: [養兒育女經]重視新生兒聽力篩檢•降低聽力損失的影響力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流雲
  管理版主 
 



 
  積分 277993
  發文 25144
  註冊 2006-5-8
  狀態 離線
#1  [養兒育女經]重視新生兒聽力篩檢•降低聽力損失的影響力

根據研究,胎兒時期就對聽覺有所反應與記憶,而寶寶出生後,隨著與親人的互動,聽覺逐漸發展,開啟了學習的大門。若寶寶的聽覺有問題,學習之路將變得艱辛,然而,如能及早發現,並給予聽能治療,前途依舊一片光明!

重視新生兒聽力篩檢•降低聽力損失的影響力日前,藝人夫妻宋達民、洪百榕出新書時,談到女兒「寶妹」在三歲時被檢查出有聽力障礙,一耳是完全沒有聽力,另一耳的聽力則是時好時壞,不禁潸然淚下。洪百榕為此感到自責,還好在信仰的支持下,相信「她,是被特別揀選的孩子」,為了怕寶妹聽力繼續惡化,雖然百般掙扎,但宋達民夫婦最後還是決定讓寶妹配上助聽器。 宋達民回憶,第一次配戴助聽器的寶妹,回家後興奮得像隻小鳥兒似的,直說「好像有人拿著麥克風對她講話一樣,很高興可以聽到這麼多聲音」!

聽覺開啟學習大門

聽覺,究竟有多重要?財團法人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聽能管理部主任馬英娟表示,「所謂的『聽說讀寫』,是指學習發展從『聽』開始,才有之後的『說讀寫』,這也是正常寶寶學習發展的必經歷程,因聽覺是學習語言的基礎,一旦聽力損失,將對各項發展造成很大的影響」。

但她也針對一般人的想法提出說明,不少人認為「因為聽不到而不會說話」,這其實只有一半對,「聽得好並不等於說得好」,有的孩子可以聽指令並完成指令內容,但就是說不出話,這往往可能存有口腔功能弱或聲帶有異狀的問題。

既然聽不到對日後的學習發展影響甚鉅,為了降低聽力損失所帶來的影響力,馬英娟主任強調,必須「及早發現,及早療育」。如果可以在出生六個月的黃金時間內,確認診斷並立即接受聽覺復健,效果將遠優於黃金時間後才被發現和治療。一般而言,在寶寶六個月以內便介入復健和治療,聽障兒在三歲時的語言表達和聽力可以恢復到幾乎與一般正常孩子一樣,即使是聽損兒,也能進入主流教育與正常兒童一起學習。但她指出,「若無現代科技工具的幫忙,要及早發現其實存有難度」,根據統計,重度聽障診斷出來的年紀平均為1歲半,中、輕度聽障則為3歲半至4歲,都已錯過語言學習的關鍵時期。

3歲前•聽語發展的黃金期

嬰幼兒聽語發展的黃金期是在3歲以前,馬英娟主任解釋,剛出生的嬰兒,其周邊的耳蝸雖已發育完整,但大腦聽覺中樞是在出生後,不斷受環境的聲音刺激,才得以發育完成。換言之,3歲以後人腦的可塑性逐漸變差,聽力受損的孩子無法經由環境學習語言,大腦中原先被設計用於聽力、語言的細胞逐漸轉變成其他用途,此時要再讓它恢復原有的聽語功能,就相當困難。

出生後24小時可接受篩檢

台灣每年約有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的寶寶有雙側重度聽障的問題,至於單側重度聽障或中度聽障,則約有千分之三到千分之四的寶寶,為了不讓這些有先天性聽力損失的孩子輸在起跑點,自民國101年3月15日起,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對所有新生兒提供聽力篩檢補助,凡是本國籍未滿3個月之新生兒,均可獲得補助。

馬英娟主任表示,目前國內所使用的新生兒聽力篩檢工具主要為「自動聽性腦幹反應儀(automat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ABR),透過新生兒大腦對刺激音的腦波反應進行基礎判讀,這是世界上常見的診斷工具且被廣泛使用,「儀器耐用度佳,執行方便且準確度高」。檢測時間安排在寶寶出生後的24∼36小時內,至於執行人員可能是技術員、護理師或住院醫師,視各家醫療院所的規定而有所不同。若初篩未通過,應在出院前(36∼60小時)進行複篩,若有延遲,至少於滿月前完成複篩。

她說,「初篩未過的寶寶,是聽力損失的高風險族群」,需再進行複篩的機率約4%。當複篩不過時,建議父母帶寶寶到區域醫院等級的耳鼻喉科接受進一步檢查,通常複篩到確診,則約有千分之三的發生率。而一般聽力篩檢未通過的可能原因如下:

•耳道和中耳腔內有殘存胎脂或羊水。

•本身因素:中耳功能異常、呼吸道異常、聽力損失等。

•環境因素:測試環境中噪音過高、儀器干擾等,如新生兒在測試過程中並非在安穩狀態下進行。

•人為因素:篩檢人員儀器操作不當。

馬英娟主任表示,環境及人為因素會隨著篩檢人員經驗的累積而大幅降低,新生兒本身的因素則需透過第二階段的確認診斷來排除、確認,臨床上,確實有些孩子在排除中耳功能異常及呼吸道異常的問題後,聽力便恢復正常。但她提醒,「聽覺損傷分為先天性與遲發性,即使通過初篩,仍有遲發性的可能,意即寶寶帶有聽力下降的因子,但問題隨著年歲增長才逐漸出現,建議在就學前再接受一次聽力篩檢」。

積極面對•接受療育

馬英娟主任指出,「由於出生後,寶寶的聽覺能力是確定之事,因此,新生兒聽力篩檢的最大意義在於,讓有聽損的寶寶及早被發現,並了解聽損的嚴重程度,評估治療的可能性並及早接受矯正」。她補充,如果數據落在邊緣值,可能是極輕度的聽損,將藉由觀察追蹤;如果聽損嚴重程度高,則須配戴助聽器並接受聽語療育課程。

她提醒,「語言學習從模仿開始,需要時間練習,因此,療育必須要付出時間」,愈早開始愈好,父母千萬不要用逃避的心看待「新生兒聽力篩檢」一事,認為「太早知道只是增加悲傷」;對於寶寶有聽損問題的父母,難免有悲傷情緒,馬英娟主任鼓勵,「與其在家哭泣,不如積極處理並尋求資源協助,唯有及早讓孩子接受療育,才能減少聽損對孩子的影響力」。

平日詳加觀察重視新生兒聽力篩檢•降低聽力損失的影響力

有聽損的寶寶,多會受到父母特別的照護,然而,聽力篩檢正常的寶寶,仍需要父母多加細心觀察,因為後天因素會使原本正常的小孩變為聽障,如中耳炎、腦膜炎等疾病,可能導致孩子的聽覺受到傷害;或是日常生活中突如其來的巨大聲響,亦可能讓孩子的聽力受到傷害。

馬英娟主任提醒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應隨時注意孩子對聲音的反應、對語言的了解,語言的發展及是否有任何不尋常的舉止,如左邊來的聲音反而轉向右邊去找,聽電話一定只用一邊耳朵聽等等,「聽不到或聽不清楚是具有指標性的觀察點」,如果查覺孩子有這些異常舉止時,「千萬不是只放在心裡,而是必須即早就醫」,藉由醫師的正確診斷,降低孩子發展成為聽損兒的機率。


2014-4-24 07:22 PM
查看資料  發送郵件  發短消息   編輯文章  引用回覆

可打印版本 | 推薦給朋友 | 訂閱主題 | 收藏主題

論壇跳轉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