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論壇 - 散文 / 小品 / 文藝 - 「問題背後的問題」The Question Behind the Question, QBQ
» 遊客:  註冊 | 登錄 | 會員 | 幫助
 

免費線上小說
動漫分類 : 最新上架熱門連載全本小說最新上架玄幻奇幻都市言情武俠仙俠軍事歷史網游競技科幻靈異 ... 更多小說

作者:
標題: 「問題背後的問題」The Question Behind the Question, QBQ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dododragon
  一般會員 
 



  積分 407
  發文 22
  註冊 2006-5-3
  來自 ROC
  狀態 離線
#1  「問題背後的問題」The Question Behind the Question, QBQ

在目前的企業文化中,缺乏個人擔當是滿普遍的問題,諉過、抱怨與拖延到處可見。欠缺個人擔當的組織或個人,將無法達成目標、無法在市場上與同業一較長短、無法實現願景,更無法讓個人和團隊更上一層樓。 作者米勒提出解決的方法,要我們別只是把「團隊合作」掛在嘴邊,而是問:「我該如何貢獻一己之力?」以及「我要如何改變現狀?」

「問題背後的問題」(The Question Behind the Question, QBQ)是工具,它經過多年的開發與去蕪存菁,透過改進問話的方式,發揮個人擔當的精神。

  作者約翰•米勒一開頭便談到個人擔當的問題。他寫到:

  「有一天,我在加油站的便利商店,想找一杯咖啡喝,當時咖啡壺是空的,於是我跟櫃台後的先生說:『抱歉,沒咖啡了。』他指著距離不到十五呎的同事說:『咖啡歸她部門管!』」

  米勒大為感嘆:「部門?在一個跟我家客廳同樣大小的路邊加油站?」

  接著他再舉了幾個例子:

  某班越洋班機上,空服員透過對講機說:「各位旅客,由於餐點部送錯片子,我們將無法為您播放原訂的影片,敬請原諒。」

  披薩外帶店顯然漏掉了他們點的餐,米勒只好踱著方步等待,飢腸轆轆的家人則待在車上。就在此時,櫃台後的年輕人出其不意地說:「嘿,別怪我,我才剛換班哩!」

  我們常聽到:「不是我的錯」,「不干我的事」或「不是我的問題。」等類似話語。米勒深有所感,於是寫下這本書。

  他說,這本書是寫給曾經聽過以下問題的人看的:

  「這工作該歸哪個部門負責?」

  「他們怎麼不事先溝通好呢?」

  「誰該為這些失誤負責?」

  「我們為什麼得忍受這些改變?」

  「什麼時候才有人來教導、訓練我?」

做對的事,才能享受對的人生

  米勒說,以上問題看似天真無邪,卻暴露個人缺乏責任感(他稱之為「個人擔當」),並直指當今許多問題的核心,是「問題背後的問題」(The Question Behind the Question, QBQ)。

  米勒指出:把腦筋轉個一百八十度,多問些與個人擔當有關的問題,才是改善組織、改進個人生活最有力也最有效的方法。

   在《從A到+A》(Good to Great)這本書裡,作者柯林斯 (Jim Collins)經過嚴密論證之後得到的其中一個重要結論,就是任何成功的組織,首先都需要找對員工,因為「對的員工」才會做「對的事情」。

  《QBQ!問題背後的問題》談的就是如何成為一位「對的員工」。就算景氣再差,「對的員工」永遠都會受歡迎,不怕失業!

  

原來是組織氣候的問題! ---------- 杜書伍

  在求學、工作的過程中,我們不斷被灌輸要有擔當、要有責任感、不該推諉塞責,我們也都認同這樣的觀念與態度。但是,在組織日常運作當中,我們卻又經常看到、聽到這樣的現象:業績不好怪景氣差;行銷活動達不到效果怪公司給的資源不夠;專案進度延遲怪協力單位配合不力;部門績效不彰怪部屬素質能力太差;個人表現不佳怪主管沒教……。為什麼?人性使然!  

 在組織行為當中,原本就存在趨吉避兇、自我保護的因子,而這些自然的現象具有傳染性,不加以注意而任其在組織中擴大,結果便形成一種推諉躲避責任的習性與文化,導向惡質的組織氣候。既然如此,則防範避免之道也要從良好組織氣候的營造著手。

  首先,組織在功能職掌的分工上,應該盡量將每個單位、個人的工作範圍座落在一個完整的體系內,使其與其他單位、個人之間的相對應關係,有較為簡明的脈絡可循,減少職掌劃分所產生的灰色地帶,使得責任歸屬可以較為明確。

  此外,組織當中應該非常明確地禁止成員將某些說詞當作問題發生的理由,並且立即點破其背後隱含的思維傾向,例如,「我已經跟他說了!」(但是否讓對方充分掌握事情的內涵與重要性?)「目前沒有進度是因為我在等他完成某部分」(但是否持續地跟催掌握?)這些說詞看似小事,在組織中也幾乎每天都會不斷聽到,然而,其背後隱含的,卻正是推諉塞責的態度,並且足以將組織氣候導往負面的方向。    

問題問對,答案就有了! --------- 胡忠信

「問題問對,答案就出來了。」提出正確的問題,做正確的事,把事情做更好,不斷更新與突破,這是企業經營者每天不斷要自問,而且將思考化為行動力的課題。

新競爭時代的經營者,必須展現實力、人際關係與領導力,進行「以德服人」的人格式領導。領導力是不斷挑戰現狀,提升員工的進取心,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信賴,捍衛人性共有的道德基礎。

一流的企業領導者,必然基於上述核心價值觀,具備四大要件:1.誠實,2.具備願景,3.鼓舞士氣,4.能力卓越;用最簡單的定義來說,領導者就是以身作則,使別人願意為大家共同的願景而努力奮鬥的藝術。

1. 這是一個一切都在改變,遊戲規則也不斷改變的時代,我們必須不斷自問:我是不是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改變?我是不是隨著職務的改變而改變?我是不是讓別人也有所改變?我是不是使自己與組織「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

2. 我是不是有願景、有責任感、有公信力、有溝通能力、不斷自我學習的領導人?

3. 我是不是有邏輯分析能力,不情緒用事,在做出決斷之時,我是不是保持理性、感性、意志三者的合一?我是不是修鍊而具有「心靈的高度抑制力」?

4. 任何的構想、企劃或方案,都必須化為有效率的執行力,我是不是具有宏觀、戰略、哲學、抽象思考能力,並運作團隊進行微觀管理?

5. 在做出重大決定之前,我是不是慎謀能斷,做出利弊得失之分析?在做出決定之後,我是不是以智慧、勇氣、決心貫徹到底?

6. 我是不是不斷吸收專業領域新知,具有深厚的人文素養?我是不是如飢似渴地追求新知?我是不是組織中的教育家與教練?

7. 在解決紛爭時,我對事不對人,先求事情的是非對錯(What is right?)、再問誰對誰錯(Who is right?)有了這種順序,才不會介入人事紛爭,被人情、感情用事所誤導,我有這種思維嗎?

自問自答上述七大問題,我們看到本書作者所提出的人生座右銘:「承諾用自己智力、心力和勞力解決問題,而且絕不再爭功諉過」;「隊友就是把你看透以後,仍覺得你是很好的人」;「身為領導者,需有一個謙遜的靈魂,外加一顆僕人的心」;「領導者並不是問題的解決者,而是問題的給予者」!


2006-5-21 09:36 AM
查看資料  發短消息   編輯文章  引用回覆
  dododragon
  一般會員 
 



  積分 407
  發文 22
  註冊 2006-5-3
  來自 ROC
  狀態 離線
#2  

關於個人擔當

那是明尼亞波利市區美好的一天,我途經石底餐廳(Rock Bottom),想吃頓簡單的午餐。餐廳人山人海,趕時間的我,很慶幸搶到了一張吧台邊的凳子,坐下幾分鐘後,有位年輕人端了一整拖盤的髒碟子,匆匆往廚房方向走去,他用眼角餘光注意到我,於是停下來,回頭說道:「先生,有人招呼您了嗎?」

「還沒有,」我說,「我只是想來一份沙拉和幾個麵包捲。」

「我替您拿來,先生。您想喝點什麼?」

「麻煩來杯健怡可口可樂。」

「對不起,我們只賣百事可樂,可以嗎?」

「啊,那就不用了,謝謝。」我面帶微笑,說道:「請給我一杯水加一片檸檬。」

「太好了,我馬上來。」他一溜煙不見了。

過了一下子,他送來沙拉、麵包捲和水,我向他道謝,這次他又一溜煙不見了,留下我這位滿意的顧客享用著餐點。

突然間,在我的左側有陣騷動,一股「熱情的氣息」在背後鼓動著,然後一隻「服務的長手臂」越過我的右肩,送來一罐外表冰涼、內在沁心的——你猜是什麼——健怡可口可樂!

「哇!」我說。「謝謝你!」

「不客氣,」他微笑以對,立刻又趕到別處去忙了。

我的第一個念頭是:「把這傢伙挖過來!」不管多費事!他顯然不是平庸之輩。我越是想到他做的那些額外的事,就越想找他聊聊,於是當他注意到我的時候,我招手請他過來。

「抱歉,我以為你們不賣可口可樂?」我問。

「沒錯,先生,我們不賣。」

「那這是從哪兒來的?」

「街角雜貨店,先生。」

我驚訝極了。

「誰付的錢?」我問。

「是我,才一塊錢而已。」

聽到這裡,讓我對他的專業產生深度思考,我原本想說的是「真酷!」,但實際卻說:「少來了,你忙得不可開交,哪有時間去買呢?」面帶笑容的他,在我眼前似乎變得更高更大。「不是我買的,先生。我請我的經理去買的!」

我簡直不敢相信。這不就是「權力下放」的觀念嗎?我猜每個人都希望看著自己的「老闆」,說道:「幫我弄杯健怡可口可樂來吧!」多棒的畫面呀。但是更進一步想,他的所作所為,正是「個人擔當」與「問題背後的問題」的最佳寫照。

當時是中午尖峰時段;他已經忙不過來。但是,他注意到一位顧客好像必須招呼,於是決定盡力幫忙,即使這位客人並不在他的服務轄區內。我當然不曉得他當時在想些什麼,但許多人在面對類似狀況時,想到的是:

「為什麼每件事都該我做?」 「到底是誰負責這區域?」 「要等到什麼時候,管理階層才會提供更多商品?」 「為什麼老是人手不足?」 「顧客要到什麼時候才學會讀菜單?」

類似的想法與感受是情有可原的,尤其在沮喪時更是如此。然而,以上的問題全都不可取,不僅負面,又無助於改善現況。這類問題歸為「錯誤的問題」或「爛問題」,原因是提出這些問題既不正向,又缺乏行動力量。這些問題也與「個人擔當」的精神背道而馳,因為每個問題在在暗示某人或某事應該為問題或狀況負起責任。

然而不幸地,這些問題往往最早進入人的念頭中,可悲的是,在遭逢沮喪或某種挑戰時,一般人往往先產生負面和防衛的反應,這時最先出現腦海的,會是「錯誤的問題」。

往好處想,沮喪時刻也是立功的大好機會,而QBQ恰巧能幫大家好好把握這些機會。當腦中浮現「錯問題」時,我們可以選擇接受(「對呀!到底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能獲得更多協助?」),或是選擇拒絕,並提出更好、更有擔當的問題,例如:「我該如何改變現狀?」以及「我該如何盡自己的力量,來支持我的團隊或組織?」

總而言之,QBQ的精髓是:

藉由提出更好的問題,當下做出更好的抉擇。

那位服務生正是如此。他沒有提出「錯問題」,因此沒有被眼前的狀況引導到負面去,相反地,他在當下便整理自己的思緒,做出更好的選擇、提出更好的問題。撇開用字遣詞不談,他的行為清楚地表現出那是有擔當的思維,例如:「我如何能幫上忙?」以及「我如何為你提供更好的服務?」而改變一切的,正是他的選擇。

少責怪別人

「誰的錯?」

「誰沒有在期限內完成?」

「誰的失誤?」

問以上「誰」的問題時,我們其實是在找代罪羔羊,找個責備的對象。在目前談到的所有觀念中,「責備」是最普遍而且最容易產生不良後果的。有一次,我坐車從猶他州的雪鳥滑雪度假村到鹽湖城機場時,與司機聊了起來,結果發現他還身兼這家運輸公司的業務經理。當話題來到「責怪」時,他說:「喔,我們公司充斥著一大堆責怪哩!」

「真的?」我希望他繼續說。

「是啊,」他說。「接待小姐責怪接駁人員,接駁人員責怪司機,司機責怪業務,業務又怪到我頭上……」

我打岔道:「貴公司有幾個人?」

「十二個,」他說。十二個人!可見,玩責怪的遊戲是不需要很多人的。

從最小的團體到最大的企業,從最基層群眾到全世界最有權勢的人,一種名叫「責怪」的瘟疫正蔓延開來,執行長責怪副總裁,副總裁責怪經理,經理責怪員工,員工責怪客戶,客戶責怪政府,政府責怪人民,人民責怪政客,政客責怪學校,學校責怪家長,家長責怪青少年,青少年責怪爸爸,爸爸責怪媽媽,媽媽責怪她的經理,經理責怪副總裁,副總裁責怪執行長,沒完沒了。責怪以及問「究竟是誰搞的鬼」,對解決問題於事無補。反而製造恐懼,摧毀創造力,在人與人之間築起高牆。人們不藉由腦力激盪與團隊合作把事情做好,反而激烈地指責而一事無成。除非停止交相指責,開始實踐個人擔當,否則絕不可能發揮最大的潛能。

「我該如何解決問題?」

「我如何盡自己的力量推動這項計畫?」

「我該做哪些事,來一肩扛起眼前的成敗責任?」


2006-5-21 09:37 AM
查看資料  發短消息   編輯文章  引用回覆
  異端教徒
  進階會員 
 



  積分 2353
  發文 161
  註冊 2006-3-17
  狀態 離線
#3  

感激分享~~~~~

2006-5-21 04:50 PM
查看資料  發短消息   編輯文章  引用回覆
  jordanwl
  進階會員 
 



  積分 2670
  發文 416
  註冊 2005-9-25
  狀態 離線
#4  

多謝大大的教導..^__^

2006-5-23 07:47 PM
查看資料  發短消息   編輯文章  引用回覆
  Herculeslin
  一般會員 
 



  積分 310
  發文 61
  註冊 2007-12-12
  狀態 離線
#5  

THANKS FOR YOUR WONDERFUL SHARING.

2008-1-27 09:13 AM
查看資料  發送郵件  發短消息   編輯文章  引用回覆

可打印版本 | 推薦給朋友 | 訂閱主題 | 收藏主題

論壇跳轉選單: